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建議模式
(本文作者:救災隊花蓮中隊張錦全)
n 前言:
台灣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高山座座雄偉險峻。自1970年台灣省體育會山嶽協會籌組之百岳俱樂部,為了推展登山活動,著手選定台灣百岳開始,活絡了登山活動的風氣。近年來更因為民眾休閒需求型態的改變及高山地區交通易達性的增加,從事戶外遊憩活動的人口,包括山區遊憩活動,有增長的趨勢。然而意外事故的發生是從事遊憩活動的風險之ㄧ,如何讓遊憩體驗,只有驚艷而沒有遺憾,觀光旅遊地區的緊急應變機制是值得關注的一環。
2006年12月3日梅嶺遊覽車翻覆事件、 2007年6月24日陽明山的車禍事件,造成的大量傷病患事件,想必大家記憶猶新; 2003年3月1日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所造成的大量傷病患事件,甚至因救災不力被監察院糾正。雖然這幾次的事故地點海拔高度不高,但卻可以當作高山地區發生災難事件時的思考借鏡。
由於「高山」兩個字容易讓人誤會是高的深山之中,而深山之中要發生大量傷病患災難事件機會甚少,所以為避免字面上的誤解,改以「高海拔地區」取代「高山地區」的稱呼。
n 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的特色
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的緊急醫療救護工作,與都市地區截然不同。除了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緊急醫療救護服務系統)抵達時間長、緊急醫療救護資源少之外,傷患及救災救護人員本身,更潛藏著發生嚴重高山症的危機,因此如何讓傷患盡速獲得緊急醫療救護服務及救災救護人員對於高海拔環境的適應將是一大挑戰。
n 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建議模式
針對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資源缺乏、EMSS抵達時間過長及高山症危機的威脅等特色,提出以下說明分析:
Ø 緊急醫療救護資源缺乏方面:
大多數高海拔觀光旅遊地區並沒有居民居住,只有工作人員及遊客,非旅遊旺季時遊客又不多,為彌補緊急醫療救護資源缺乏這個缺口,要求政府單位在這些區域設置消防分隊是不切實際的。所以為保障上山遊客的旅遊安全,必須建立一套特殊的模式,「自助式EMS」、「空中救護」與「地面救護」三方面的密切結合,方為可行的方案。
所謂自助式的EMS,就是該地區的居民、工作人員、公務單位人員抱持著自助人助的精神,接受基本的急救訓練後,組成急救團隊,當災難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前往災難現場協助傷病患之處置。
然而自助EMS光有人是不夠的!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理想及充足的急救設備,恐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憾!對於需要發展自助式EMS的區域,應購置必要之急救裝備,存放於固定地點,並且定期檢查更新,讓自助式EMS人員24小時隨手可得,方能發揮功效。
Ø EMSS抵達時間過長方面:
災難處置最重要的時間點為,事件發生後的6小時之內的急性期,及6-72小時之內的搜救期,這段時間恰是緊急醫療救護體系所能發揮影響力的時刻。高海拔暨偏遠地區潛在發生災難事件的區域,雖是交通易達之處,但卻也是地面救援系統反應時間較長的區域,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啟動空中運送平台,讓救災、救護人員及早抵達災難現場進行救援,以及讓傷病患縮短獲得充足醫療服務時間,將大幅提升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災難事件應變的效率。
雖然空中緊急醫療救護會常因山區天候的因素如夜晚、起霧、下雨、下雪、大風等而無法成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是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考量的重要一環。
Ø 高山症危機的威脅方面: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2005-2006年旅遊者健康黃皮書(Health Information for International Travel. The“Yellow Book” 2005-2006)建議,民眾到達1829 -2438公尺 (600 -800ft )以上高度去旅遊,就應該了解高山疾病的風險;而救災救護人員在很短時間內由平地坐直昇機至高山地區,的確有容易發生高山症的風險,但高山症可以經由事前的預防藥而減輕症狀,出發前吃顆預防的藥是必須的。所以透過平時的教育訓練及先前適當的預防,將可減低高山症危機的威脅。
總而言之,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機制有賴良好的通訊及縝密的通報系統、自助式EMS模式、消防警政救災系統、衛生醫療救護系統、空中救援系統等緊密結合,方能健全整體的應變機制。
Ø 良好的通訊及縝密的通報系統:
通訊是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的靈魂,是山區緊急醫療救護的神經系統。災難事件發生時,傷病患要能快速的獲得救援,首先就是要讓救援者知道你在那裡?發生什麼事?及需要什麼協助?
民眾要知道撥打119(或112)的求救電話,便能快速的啟動緊急醫療救護服務系統,而接獲報案的單位也應該立即依照災害緊急應變的通報流程,將狀況通報給相關單位,觸動他們的應變機制。最先抵達現場的第一反應單位,需建立現場臨時指揮體系,除了進行人命救助之外,更要設法將現場狀況傳遞給即將前來救援的單位知道,建立一個通暢的資訊流管道。
由於第一個反應到現場的一定是當地的公務體系人員及民眾,所以我們建議高海拔暨偏遠地區能有一個當地EMS中心,於災難事故發生時,能立即啟動自助式EMS反應小組,並擔任對外求援的聯繫窗口,將事故狀況快速且正確的傳遞出去。
雖然欲強化山區緊急醫療救護系統,首先需建立一個無通訊死角的通訊網,但在全面衛星通訊還有難以達成前,對於部份行動電話或無線對講機仍不通之區域,可標示出可通行動電話或無線對講機之定點或線段,以便民眾在必要時,可就近快速的發出求救訊息,以縮短求救及救援反應時間。
Ø 自助式EMS模式:
輔導教育當地區居民、工作人員、公務體系人員,接受基本的急救訓練後,組成急救團隊,並購置必要之急救裝備,存放於固定地點,以備不時之需,建立自助式EMS的模式,實為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非常重要的一環。
高海拔暨偏遠地區公務單位的人員,對於當地環境的熟悉度,都比其他救援單位來的清楚,因此如果能強化其緊急醫療救護技能,並讓他們有當然自助團隊成員的認知,對於整體應變機制而言,將是一大助力。
雖然要達成自助式EMS模式這個任務,站在人性的觀點上,有一定的困難度存在,但絕非不可能的任務!有關單位不僅要重視這個問題,更需要積極的尋求解決之道。我們的建議是民眾部分可鼓勵参加此團隊;公務體系部分則是修改並提升「觀光旅遊地區緊急救護暨傷病患後送規劃方案」法律位階,然後要求落實執行。
Ø 消防警政救災系統:
消防機關是執行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的單位,更是災難事件應變時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消防單位為能有效的執行山區救援工作,積極辦理山難訓練,有些縣市甚至有山難事件救援小組的任務編制,加上消防人員個個擁有救護技術員的身分,於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機制裡,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19指揮中心是災難事件發生時第一個被啟動的單位,也是整體應變機制中縝密的通報網絡的開端,所以119指揮中心人員必須對於應變機制的內容相當熟悉,如此才能快速地觸動整個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網路。
警政單位於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應變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秩序、交通的維護外,有時也必須擔任災難現場初期的指揮者。因為警政單位分布的點較為廣,事故地點鄰近或許就有分駐所、派出所或國家公園警察小隊,在消防、衛生單位人員到達前,組織起初期指揮體系,甚至成立現場前進指揮所(站),對於整體的緊急應變機制將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的高海拔暨偏遠地區常有跨縣市的情形,所以必要時啟動跨縣市橫向聯繫通報機制是重要的,甚至平時就應做好相互支援協定之簽署,強化整體應變機制之健全。
另外,消防、警政體系志願服務組織,如義消、山地義警,或其他民間救難組織的動員,對於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應變也有很大的幫助。
Ø 衛生醫療救護系統:
當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發生災難事故,衛生機關應考慮是否啟動災難醫療救護隊 (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DMAT)。DMAT的出動除了透過地面運送平台之外,如果已啟動空中救援系統,為縮短反應時間,運用空中運送平台出動的模式,是值得建議的。
同樣地,衛生機關平時也應做好相互支援協定的準備,以利有跨縣市支援需求時,順利啟動橫向聯繫通報管道。
Ø 空中救援系統:
高海拔暨偏遠地區啟動空中救援系統,是希望讓救災、救護人員及早抵達災難現場進行救援,以及讓傷病患縮短獲得充足醫療服務時間。雖然不可否認的,它會因山區天候的因素無法成行,但其仍是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應變考量的一環。
當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發生災難事故,除了地面救援系統的啟動外,還應立刻想到是否需要及適合啟動空中救援系統;如果兩個系統能夠同步啟動的話,將對整個應變機制有大大加分的效果。
目前國內的空中救援系統的啟動,在歷經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後,不僅成立「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負責國家航空器的統籌調度,簡化申請程序;對於直昇機起降場的部份,也做了全盤詳細的會勘調查及造冊。所以,只要需要並且適合,同步啟動空中救援系統應該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
n 結論:
我國實施緊急醫療救護已十多年,大家對於平地都會區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已有一定程度的熟識,但高海拔暨偏遠地區因有其特殊性,故特別提出來討論。在這次所提出的建議模式中,除點出高海拔暨偏遠地區的特色及提出建議的應變機制外,主要是希望在「自助式EMS模式」、「良好的通訊及縝密的通報系統」、「直昇機派遣及後送」三大觀點相互配合下,各應變單位依照緊急醫療救護及事件指揮系統的精神,各司其職,分工合作,達到建構起高海拔暨偏遠地區安全無漏的緊急醫療救護網的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