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10-01-25

  • 中國時報

  • 【陳長文】

     美國《時代雜誌》網路版刊出〈馳援海地,台灣站上國際舞台〉專文,肯定台灣對海地的救災行動。文章指出,台灣擁有許多訓練有素工程師、醫師與人道救援志工,這次幫助海地重建,是展現國家能力好機會。


     對渴望「國際能見度」的台灣來說,這樣的肯定讓人窩心。但筆者覺得,不管是「國家能力的展現」或者是「鞏固邦誼」,都不是我們對海地伸出援手最重要的原因。就像看到台灣搜救隊救出二位災民,我們高興的,並不是因那是「台灣搜救隊」救出的災民,而是和看到受困的人們從瓦礫殘垣中重見光明、獲得新生。


     這就是一切人道救援工作的根本:苦人所苦、疾人所疾,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特別是台灣作為一個頻繁經歷震災、風災、水災之苦的國家,自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們逐步厚實自身的救災能量,一步一腳印地建構專業、精實的災害防救體系。這不但是為隨時可能降臨在我們身上的災難作準備,另一方面,也延展成為一股可跨越國界,幫助其他遭逢災禍國家的力量。在海地大地震中,台灣搜救隊以熟練的操作標定位置,救出兩名生還者,這可說是我們長久以來在許多重大災難中所「磨礪」出來的專業。


     這說來有一點無奈,我們應變災難的能力是建構在頻繁面對災難的過程中。而這也是在這次海地的大地震中,台灣的搜救、醫療團隊得到世界重視的原因之一。台灣更有責任在世界其他國家發生災難時,提供我們的經驗與專業去幫助受苦的人們。當然,當台灣參與其中,發乎本心地善盡作為國際成員的責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會得到來自世界的注意乃至於認同,就如這次時代雜誌透過報導的肯定一般。


     而在這裡,我們也要對前往海地的搜救隊員,及每一分不管是來自政府或民間援助力量深表敬意,今天的付出,從另個角度也是一次又一次為未來做的準備。處在地震與颱風帶的台灣,尤其是一個經常要和「天威」共處的國家,我們除了要更謙卑地對大自然敬畏,也要更努力做好準備。雖然無法阻止下一次颱風或地震的來臨,卻可透過準備,在考驗來到時,減少衝擊與傷害。


     另一方面,雖然在這次的救災中台灣得到許多掌聲,但還是有些地方,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比方說,這次的救援行動,台灣的隊伍拆散成了幾個不同團隊前往,力量有些拆散。換言之,從微觀言,台灣的隊伍成員有很好技能、專業與設備,但從宏觀言,卻在整合這些力量的工作上有待改進,政府應建立專責程序與部門,發揮統籌規畫與調度的力量。


     譬如說,國防部不妨檢討預算分配,既然背負了國人對國軍擔任救災任務的高度期待,或許可以思考成立專責的「救災師」或「救難旅」,進行常態性的救災救難訓練,把拿去買阿帕契攻擊直昇機的錢,用來充實專業的救災裝備。又譬如說,政府與民間部門可舉辦聯合的災難沙盤推演(這比兵推、軍演有意義的多),從備災、防災等預防性工作,乃至於災害一發生(不管是國內或國外),如何在第一時間建立指揮中樞,決定資源的統籌調度,開始進行黃金救援工作,並循序進入安置、復原與重建的階段性工作。


     海地接下來就要進入漫長的復原重建之路,據報,有數十萬人要遷離太子港,我們接下來應該思考,依照九二一大地震、四川汶川地震以及八八風災重建的作法,除了捐錢,不妨認養海地一個三萬人(或更大)規模的「台灣村」(Taiwan Village),協助建構各種軟硬體設施,包括住宅、社區中心、醫療所與學校等。所有的設備都可在台灣「預鑄」好,再運到海地教當地人組裝,用行動展現愛心,用專業能力幫助海地流離失所的人民,展現「有苦難的地方,就有台灣人的愛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十字會花蓮支會 的頭像
    紅十字會花蓮支會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花蓮縣支會部落格

    紅十字會花蓮支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